《新山青》  
上一期    下一期

尊师重教与爱岗敬业

   期次:第2期   作者:青年运动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 张振国   查看:35   

  日前,“我最喜爱的教师”颁奖典礼暨分享交流会在学术报告厅举行,现场氛围非常热烈,同学们的热情让人感动。然而,感动之余,有些问题更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在百度中搜索“我最喜爱的教师评选”,条目浩如烟海,几乎所有高校都举行过类似的活动,为什么这种活动如此受到青睐?其实,这种评选活动的背后,是一种校园文化的建构。
  毋庸置疑,教师与学生自然是校园文化建构中两个最重要的主体,所谓的校园文化也主要是集中体现于教师与学生的风貌,或者说是教风与学风上。然而,从哲学的角度来讲,教与学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体,教师与学生也是对立统一的两个不同群体。理想的校园文化大致就是教师爱岗敬业、学生尊师重教,而对于教与学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教师与学生的对立统一关系的精准把握与处理,则是校园文化建构的核心内容,积极向上、和谐共生的校园文化建构的关键之处则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价值认同的建构。这种价值认同建构的路径和载体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其中“我最喜爱的教师”评选活动的目标指向性与实效性则尤为典型。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首先,从活动的指导思想及目的来看,其目标预设是非常明确的两个向度:其一,“引导学生亲近教师、热爱教师、尊重教师,强化活动育人功能、突出德育实效,教育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推进学风创优”,其目标指向性无非就是学生的尊师重教;其二,“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使教师成为学生最尊敬、最知心、最喜爱的良师益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探索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和荣誉体系”,简而言之就是希望教师能够爱岗敬业。其实,活动目标预设的两个向度并非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呈现出一种紧密的相互依存———学生的尊师重教是对教师爱岗敬业的一种强力支撑;反之亦然,教师的爱岗敬业是学生尊师重教的动力源泉。而这种相互依存,其实质就是一种价值认同的建构,这种认同的建构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认知。从表面来看,教师的辛勤付出(爱岗敬业)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尊师重教),反之亦然。从更深的层面来看,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的终极关怀是“使学生成为自己”,即使学生认同自己的价值理念,这也许就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也是教师价值所在,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达成了师生之间的价值认同。
  其次,从活动的过程设计来看,整个评选活动也是师生互动、达成共识的价值认同建构过程。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坚持“学生推、学生选、学生评”的原则,由校学生会和各学院学生会主办,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价值理念得到充分表达。“我最喜爱的教师”评选的标准,是学生网上投票产生(学校团委在网站推出了“你会因为什么理由喜欢一个老师”的问卷调查,在问卷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形成了评选标准),是学生价值理念的充分体现。教师候选人经由班级推荐、学院推荐、学校推荐三个环节产生,这三个环节的决策权均操之于学生,确保了学生的价值理念在评选过程中的充分表达。再次,活动为每位校级候选人配备了专门的团队,通过事迹报告会、师生见面会、视频短片、宣传栏等形式,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宣传的基础上,组织现场投票和网络投票,评选出2016年“我最喜爱的教师”,而且由学生代表为获奖教师颁奖,这也是学生在活动中拥有主导性话语权的体现。
  如果仅从表面来看,似乎整个评选活动并未体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无法展示教师与学生之间价值认同的建构。其实不然,评选活动无非就是以学生的价值理念为标准来评判教师的价值理念,这种师生之间的互动是一种内涵型的沟通。从学生一方来说,既然是评选“我”最喜爱的教师,当然对外输出的是学生们的价值理念,然而,在其选择最喜欢的老师的这种选择的背后,却又是对所选择教师的价值理念的一种认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虽然在这个评选活动中,教师是被评判的客体,但这种评判的核心内容其实就是教师所秉持的价值理念,是自身的价值理念能否获得学生认可的问题,是学生对教师价值理念的一种反馈,这种反馈会使教师的价值理念得到进一步巩固或适当调适。
  因此,在文化建构的视域中,“我最喜爱的教师”评选活动的意义并不局限于活动过程本身,更重要的在于对这一活动的总结与反思,尤其是要反思由学生投票而得出的评价标准与教师价值理念之间的差异有哪些,反思这些差异存在的原因。在认真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对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给出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希望在更深的层面使教与学、教师与学生完成价值认同的建构,从而使整个校园文化呈现风清气正、和谐奋进的良好氛围。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7955次访问,全刊已有1728526次访问